top of page

專家分享
​常見問題 FAQ

到底PASESA真正強大之處是什麼?為什麼它可以真正遠離心血管疾病,希望透過分享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資料,讓用家明白「及早發現、及早預防」的重要性。

  • 什麼叫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病變,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窄小。動脈硬化是隨著人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男性較女性多,近年來本病在中國及香港逐漸增多,成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區別,嚴格地說,動脈硬化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它是任何原因引起動脈壁增厚、變硬而缺乏彈性的病理變化的總稱。主要分為: (1)細小動脈硬化。 (2)動脈中層硬化。 (3)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動脈硬化中常見的類型,主要導致心肌梗塞和腦梗塞。 動脈壁都由內膜、中膜和外膜組成。按管徑大小,動脈又可分為大、中、小三級。大動脈如主動脈及其大分支的中膜含有大量的彈力纖維,彈性大,故又稱彈力型動脈。中動脈如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四肢動脈等的中層含平滑肌,故又稱肌型動脈。小動脈指管徑在1mm以下的動脈,屬於肌型動脈,但內彈力膜薄又不明顯,中膜的平滑肌也很少。
  • 血管堵塞 7 大徵兆須知
    血管,是人體血液的運輸管道。如果血管堵塞了,血液就不能順暢地在血管內流動,輕則引起各種不適,重則危及生命。早期發現血管堵塞的徵兆,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對於挽救生命至關重要。下面總結的幾種表現,一旦出現,務必及時就診。 突發胸悶,警惕肺動脈栓塞 如果長時間坐著或臥床後站起活動時,突然感覺胸悶氣緊,甚至一下子暈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靜脈血栓脫落,堵塞肺動脈導致的肺動脈栓塞。肺動脈栓塞危害很大,嚴重時可以導致猝死。因此,出現上述表現應儘快到急診就診。 胸痛,可能是冠心病、心梗 冠心病全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血管,如果發生了堵塞、狹窄,心臟供血就會受到限制,缺血嚴重便會產生胸痛。如果是持續性胸痛,則更為危險,這說明冠狀動脈已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斷,持續15~20分鐘以上心肌就會壞死,即心肌梗死。 一側肢體無力,當心中風 突然發生的一側肢體(包括上肢和下肢)無力,提示腦動脈或頸動脈發生了堵塞。同時還可以伴有說話口齒不清,一側口眼歪斜、視物模糊等表現。出現這些症狀,不論能否自行緩解,都需要及時就診。 水腫、尿量改變,提示腎動脈堵塞 腎動脈負責腎臟的血液供應,如果斑塊產生在腎動脈,就可能使腎臟動脈血液供應減少,甚至影響腎功能,產生乏力、食欲下降、尿量改變、肢體水腫等症狀。腎是重要的血壓調節器官,腎動脈狹窄可導致高血壓,而且這種血壓升高藥物控制效果不佳。隨著腎臟缺血加重,其“排毒”功能會受損,甚至發展為“腎衰竭”,就需要透析治療了。 走路腿疼,下肢動脈堵了 四肢動脈血管負責上下肢血液供應。下肢血管缺血時,行走時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後可緩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現,醫學術語稱為“間歇性跛行”。如果忽視下肢動脈堵塞,病情進一步進展,就有可能導致下肢嚴重缺血,皮膚溫度下降,足背及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不行走時也會下肢疼痛(即靜息痛),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肢體破潰,傷口不能癒合,甚至組織壞死(壞疽),不得不進行截肢治療。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病變的可能性更高,一定要格外重視。 脈搏減弱、血壓低,上肢動脈堵塞 這樣的問題也不容小視,上肢動脈要是堵了,會產生一側或雙側動脈搏動減弱,手臂血壓降低,嚴重時上肢還會主動“竊取”大腦的血液,導致大腦缺血,產生頭暈、站立不穩的症狀。 下肢不對稱水腫,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 容易發生在長期臥床、久坐不動、脫水、腫瘤等病人身上,表現為下肢腫脹、疼痛。如果發現兩隻腳或兩條腿水腫的程度不一致,或是一側不腫另一側腫,往往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徵象。血栓堵塞了靜脈血管,導致血液回流不暢,進而引起形成血栓那一側肢體的水腫。同時還會有皮膚發涼、易發潰瘍等表現。一旦下肢靜脈中的血栓脫落,將堵塞肺動脈。 總結起來,血管堵塞最主要的徵兆包括:胸痛胸悶、心慌氣短、感覺異常、運動或語言障礙、頭暈頭痛、血壓改變、肢體疼痛、手腳冰涼、肢體腫脹、走路腿疼等。 我們在警惕這些徵兆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了血管疾病就要遵醫囑按時服藥,或手術治療。 今年6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佈了《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這是最新的關於全國心血管病的資料統計。資料顯示,農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別占死因的45%和42%,在所有死亡因素中排第一。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病。 早點養血管,勝於老來治《報告》指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於上升階段,其中,腦卒中人群約1300萬,冠心病人群約1100萬,高血壓人群甚至達到2.7億。 心血管病專家認為,腦中風主要包括8項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吸煙、房顫、超重、缺乏運動及腦卒中家族史。可怕是,只要有任意3項,就是卒中高危人群。而冠心病也包含吸煙、長期精神緊張、三高、肥胖、缺乏運動、遺傳背景及長期服避孕藥者這些高危因素。 “很多人認為,只有到老了才用為血管操心,其實心血管病早就‘提速’了,早點養血管,勝於老來治。”武漢市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賀立群強調,最好在血管中的“水垢”聚集之前,就保持它的管壁光滑、柔軟,好彈性,這首先需要我們從生活方式上進行干預。 既然知道了大魚大肉、晝夜顛倒、吸煙多、運動少等這些血管“天敵”,不妨摒棄它們的同時,多做些有益血管的日常養護。 日常養血管,保證五個好習慣 法國名醫曾說:“人與動脈同壽。”將血管比作生命的蠟燭,可見壽命與血管健康息息相關。多位專家教授在對病人的宣教中,也反復強調保護血管的重要性。 首先,飲食上控糖限油。現在生活節奏加快,餐館、外賣,連很多人自家炒菜都為了口味,多用“高鹽、高油、高糖”和濃油赤醬“炮製”出來,導致血管堵塞。所以飲食宜清淡,比如晚餐喝一碗雜糧粥,有利於預防冠心病,控制膽固醇。 其二,增強血管功能運動。慢跑、快走、游泳各種有氧運動,幫助肌肉舒展、關節柔軟的體操,哪怕是輕微的肌力鍛煉等活動,都能改善血液迴圈,抑制交感神經活動,使人在常態時心律減慢,降低心臟負擔。 世衛組織資料顯示,每週步行大於或等於4小時的65歲以上老人比每週步行小於1小時的65歲以上老人,心血管發病率減少69%,病死率則減少73%。 其三,保證睡眠。長期因為勞累、壓力大、休息不夠導致猝死的情況並不少。一般人建議成人每天23點前入睡,睡夠7-8小時,不要被任何事情干擾。 其四,精神放鬆。突然的精神壓力可能引起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內皮功能障礙使血管的擴張能力受損。最後導致血管不能隨血液需求的變化而調整其功能,增加心臟突然事件的發生。 其五,每年要查血管,監測血壓。沒有症狀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壓,是引發諸多血管病的導火索。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梗的幾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壓不僅累及微血管,還會導致大血管病變,一定要按時監測、服藥,讓它們保持在正常範圍。
  • 如何自我監測?
    如果能早些認識動脈硬化的某些徵兆,加強自我防護和監測,就可大大延緩其發展的速度,並根據監測情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擔心自己患有動脈硬化者,應及時去醫院檢查眼底,以發現眼底視網膜動脈硬化表現,達到早期診斷、治療的目的。 懷疑患有動脈硬化者,應配合PASESA篩查—「治未病」概念。及早發現、及早預防。確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病人,PASESA 心血管測量儀應配合日常服藥治療以便了解病情。重症、中風患者的日常心血管檢測。
  • 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
    動脈硬化最重要的因素是高血壓、高血脂症及抽煙三大危險因子。其他如肥胖、糖尿病、運動不足、緊張、高齡、家族病史、脾氣暴躁等都頗有關係。 高血壓:血液長期高壓衝擊動脈內壁引致動脈內膜物理機械性損傷,造成血脂容易沉積,形成脂肪斑塊並造成動脈硬化狹窄。血壓不控制會導致心肌梗塞發生率提高約2~3倍,腦中風則約4倍。 高血脂症:血中脂肪量過高較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硬化狹窄。 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謝會出現問題,血液中運送脂肪的蛋白質(稱做脂蛋白)會產生變性,在運送過程中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脂肪斑塊。 抽煙:香煙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會損傷動脈內壁,受傷的動脈內壁會使膽固醇容易黏附,引起血小板堆積而形成脂肪斑塊。同時,抽煙也會引起冠狀動脈收縮痙攣,減少血流量。 缺少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幫忙身體把多餘膽固醇從膽道與腸道排出體外,避免過剩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內壁。此外,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管彈性,降低血壓,消耗過剩熱量,使身體脂肪比重減少,肌肉比重增加,而減輕體重。因此缺乏運動的人很容易得到粥狀動脈硬化。 肥胖:肥胖或體重過重的人,心臟負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機率也較高,因而增加粥狀動脈硬化風險。肥胖容易促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及胰島素阻抵抗症候群。 過大壓力:人會因為壓力而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傷害動脈血管內壁。 家族史:指的是基因上的因素。某些人早期會發生動脈硬化疾病遺傳,其原因仍然未明,有的是嚴重高膽固醇血症,聚積在血液中,從而促發動脈硬化發生。有的是早發性高血壓,或是容易發生血栓等。 營養成因: 甲、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膽固醇:大量攝入油膩性食物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是動脈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膽固醇在體內是細胞膜、腦及神經組織的重要成分,與荷爾蒙、維生素D的形成有關,具有特別的生理功能,不可缺少。但如果攝取過量,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便會超出正常範圍,久而久之,動脈硬化會被誘發而危害健康。臨床研究發現,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多,是發生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乙、油脂飲食與動脈硬化關係密切:日常飲食中,一般都含有的油脂,如果平時喜歡吃肥膩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礦物質的攝取,會使過多油脂沉積於血管壁上,誘發動脈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病變。
  • 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
    詳述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 動脈,其病因及發病原因未完全了解,但已公認高膽固醇、高血壓、吸煙等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脂質代謝障礙、血管內皮損傷、血小板粘附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故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逐漸擴大,可使動脈管腔變窄、變硬,引起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性改變。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過程中,膽固醇是最主要因素引起。冠心病的三個主要危險因素(高膽固醇、高血壓和吸煙)中,只有高膽固醇才是唯一必要的先決條件。 凡能增加動脈壁膽固醇內流和沉積的脂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都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低密度脂蛋白(LDL) 通常以非氧化狀態存在,LDL的氧化將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引。因此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和適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意義重大; 能促使膽固醇外運的脂蛋白(如【高密度脂蛋白】HDL、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等)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意義十分重大,有研究表明HDL每提升0.5mmol/L,動脈硬化機率會降低20%。 正常情況下,LDL和HDL的作用處於平衡狀態中,在某些遺傳性疾病或高脂膳食,由於引致動脈粥樣硬化性的脂蛋白作用明顯增加,膽固醇的內流和沉積明顯比正常過盛,而造成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當體內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多於身體需要的時候,它便會積聚於血管壁上,導致血管漸漸硬化和變窄,但身體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會發現有任何症状。經過漫長的歲月,淤積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逐漸阻塞血管,使主要器官流通的血液逐漸減少。當器官從血液中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營養,就很容易壞死。如果供給心臟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阻塞,便會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發作,出現心絞痛或塞。如果供給腦部血液的血管發生阻塞,便會發生中風或腦溢血而忙。
  • 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什麼分別呢?
    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差別?嚴格地說,動脈硬化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它是任何原因引起動脈壁增厚、變硬而缺乏彈性的病理變化的總稱。主要分為大、中、小三類動脈,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動脈中層鈣化和小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中以動脈粥樣硬化最為關注。它影響大、中動脈,引起相當嚴重的後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時,可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絞痛乃至心肌梗死。而腦動脈硬化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導致眩暈和頭痛。腦動脈內血栓形成或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小動脈瘤出血會導致中風,可造成意識喪失、偏癱、失語等嚴重後果。腎動脈硬化可引致高血壓。腸動脈硬化可引致消化不良、便秘、腹瀉。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可引致間歇性跛行,嚴重時會肢端缺血壞死。 動脈中層鈣化的發生與年齡有關。常發生於老年人頭頸、肢體動脈,動脈中層有退化性病理變異和沉積,導致血管變硬。但一般不影響血液供應,故暫無重要的臨床意義。小動脈硬化發生於末梢小動脈。小動脈內膜有不定形物質沉積,呈透明,導致管腔變小。這種病變多與高血壓有關。小動脈硬化對腦和腎的血液供應影響最大。從醫學角度所說的動脈硬化,若不加指明,一般是指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病變。
  • 中心動脈血壓與中心動脈僵硬度的分別是什麼?
    中心動脈血壓(收縮壓、脈壓)與中心動脈僵硬度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中心動脈血壓高,則中心動脈僵硬度也會偏高,但是,兩者為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物理意義,不可混淆,不可相互替代,前者為血壓指標,後者為動脈管壁的力學指標。 可能對一名患者測量的AVI、中心動脈血壓均偏高,而另一名患者只有一項指標偏高。例如,有的患者屬於先天性低血壓,中心動脈血壓的測量值正常,但是由於其他病理因素的影響,AVI可能偏高。目前中心動脈血壓也都沒有金標準,只是估測。
  • 那裡才是最危險的動脈硬化區?
    人體全身有三處最危險的動脈硬化區。心臟動脈硬化、腦組織的動脈硬化、頸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但全身各處動脈的硬化程度和影響是不一樣的,各個部位動脈硬化對健康的影響也盡不相同。 我們知道,心臟動脈硬化可導致心肌梗塞,腦動脈硬化可導致腦溢血,那頸動脈硬化會導致什麼的後果呢?許多人可能還不了解,可以說,頸動脈硬化的危害不文遜於心、腦部的動脈硬化。 頸動脈較粗大,血液直接供應腦組織和五官等重要器官。當頸動脈硬化時,如同兩隻手掐住了頸部,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患者感到頭暈、目眩、思維能力明顯下降。時間長了會導致腦萎縮。若頸動脈硬化斑塊脫落,會阻塞動脈血管,造成失明、偏癱,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頸動脈硬化會嚴重降低人的生存質量,確屬最危險的動脈硬化之一。最近,心血管病專家研究了頸動脈硬化的病因。結果顯示,吸煙對頸動脈硬化影響最大。戒煙是預防頸動脈硬化的最好措施,如果一個人不吸煙,或在老年前期戒煙,那麼,發生頸動脈硬化的危險性便小得多。
  • 為什麼要測中心動脈血壓,不測外周動脈血壓?
    首先瞭解中心動脈與外周動脈血壓的差異: 平時使用血壓計在上臂或腕部測量的血壓均為外周動脈血壓。 中心動脈血壓為心臟出口附近主動脈內的血壓,目前無法使用無創的方法直接測量,臨床上可以採用動脈導管有創測量,但因有創性無法普及。 由於動脈系統記憶體在血壓波傳導、反射及疊加現象,外周動脈收縮壓常高於中心動脈收縮壓,兩者的差異隨動脈系統力學屬性和生理狀態(如心率)變化,而舒張縮壓比較接近。所以: 1.中心動脈血壓相比外周血壓可以更好地反映心臟和腎、腦等重要臟器所承受的血壓,對判斷高血壓患者的器官損傷具有更好的價值。 2.在高血壓治療中,大量臨床研究表明,beta阻滯劑和血管舒張劑(如ACEIs)在動脈平均血壓的降壓效果方面差異不大,但前者對中心動脈收縮壓和脈壓的降壓效果不佳。尤其是,不同藥物對中心動脈血壓的降壓效果有顯著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在高血壓治療中有必要患者個體化地監測中心動脈血壓在醫學界已達成共識
  • 動脈僵硬度為什麼很重要,動脈軟會有什麼好處?
    心臟往外泵血,血管越軟的時候,心臟泵出來的血會往外傳,返回來的慢,收縮期心臟在泵血的時候,反射波回不來,所以血壓不會很高,這時候心臟的負荷就不會高,血管軟儲備很多能量,心臟不再泵血的時候,可以推送血液繼續走,如果血管變得很硬的時候,反射波回來的很早,心臟還在泵血的時候,反射波已經回來了,所以心臟會有很高的負荷,要拼命將血液往外推,心臟會很累,另外的話,到了舒張期反射波就沒有了,就會下降的很快,然後外周的動脈還要供血,特別是冠狀動脈,舒張期主要是冠脈在灌入,當需要供血的時候,血壓很低供不上,就會造成缺血,主要從心臟的負荷角度考慮,所以血管越軟越好。
  • 為何要引入AVI及API這兩個指標?有何醫學價值?
    中心動脈是一個粗概念的說法,AVI 和API病理和生理原理都不一樣,中心動脈血管的老化比外周血管老化要快,中心動脈彈性比較大,中心動脈與外周動脈主要是結構不一樣,主要由彈性機制構成的,彈性機制隨著年齡增長容易老化,中心動脈僵硬度與外周動脈僵硬度是不一樣的,中心動脈隨著年齡、高血壓而升高已經成了一個共識,外周是肌肉性血管,中心動脈是彈性血管,心臟1天跳10萬次會疲勞,中心動脈會越來越粗,(1-2倍)並且容易擴張,兩個指標不能統一而論,中心動脈血管僵硬度比外周動脈血管僵硬度對冠心病、腦卒中更有預測價值已經達成共識,也就是中心動脈硬度更重要,目前評測中心動脈僵硬度是評價心血管疾病醫學領域的指標之一,沒有很好的方法,沒有人敢講自己是金標準,所有都是估測,包括歐姆龍的PWV,AVIAPI是能有效檢測評估方法之一,我們能分離評估,一個是中心動脈血管僵硬度,一個是上臂肱動脈局部動脈僵硬度,其它檢測儀器是分不清楚的,PWV只能測量一個綜合性的動脈硬化程度指標,我們的優勢是能明確這個生理位置。 根據AVI、API的測量原理,AVI主要反映中心動脈僵硬度,而API主要反映肱動脈(屬於外周動脈)的僵硬度,從而實現了對中心動脈、外周動脈僵硬度的分離測量,與baPWV(實際上反映了中心和外周動脈的綜合僵硬度)相比,測量指標的生理意義更明確。 AVI可作為動脈硬化的主要評價指標,API作為輔助指標。 在特定情況下,如存在引起外周動脈僵硬度升高的特定病理因素時,API可起到監測作用。
  • 如何評測中心動脈血管彈性?
    API 只能作為一個代表,不可能所有都測。API 測的是肱動脈,不可測下肢,但肱動脈與下肢有一定的相關性,若你的外周血管僵硬度很大,那下周的僵硬度可能性很大。與腦顱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 預防保健及飲食治療
    減少對脂肪的攝取:應少吃”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膽固醇”食物的蝦、肝、腎與其他內臟和蛋黃等。 不吸煙及減少吸二手煙:煙草傷害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內皮系統功能,可致心肌肥大、變厚,殃及正常的舒縮運動並令HDL下降。 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體力活動需根據原本身體情況而定,要循序漸進,不宜勉強作劇烈運動,每天最好堅持不短於30分鐘的活動,可”一次性完成”或分3次10分鐘進行。 放鬆身心:慢性憂鬱或持續的緊張,可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流減少。
  • 什麼食物可預防動脈硬化?
    牛奶:含有一種因子,可降低血清中膽固醇的濃度,牛奶中還含有大量的鈣質,也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大豆:含有一種皂甙的物質,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 生薑:含有一種含油樹脂,具有明顯的降血脂和降膽固醇的作用。 大蒜:含揮發性激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具有明顯的降脂作用。使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預防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茄子:含有較多的維生素P,能增加毛細血管的彈性,對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及腦溢血有一定的作用。 木耳: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可減肥和抗癌。 燕麥:具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酯甘油的作用,常吃可防動脈粥樣硬化。 紅薯:可供給人體大量的膠原和黏多糖類物質,可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 山楂:具有加強和調節心肌,增大心臟收縮幅度及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還能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 茶葉:有提神、強心、利尿、消膩和降脂之功。茶葉中的茶多酚不僅能去脂肪而且還具有明顯地抑制血漿和肝臟中膽固醇含量的上升,抑制動脈壁硬化的防治。研究表明,茶色素具有顯著的抗血凝、促進纖溶、防止血小板的黏附及抑制動脈平滑肌細胞增生等作用。 海魚:有降血脂的功效。研究表明,多食魚者其血漿脂質降低。有預防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的作用。 蜜橘:多吃可以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加速膽固醇的轉化,降低血清膽固醇和血脂的含量。 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相關的藥理作用十分廣泛,包括止血、抗血栓、促進造血、擴血管、降血壓、抗心肌缺血、抗腦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動脈粥樣硬化、抗炎、保肝、抗腫瘤、鎮痛等作用。 辣椒:一根紅辣椒中含有β胡蘿卜素的一日所需的份量,而β胡蘿卜素是強力的抗氧化劑,可以對付低密度膽固醇(LDL)被氧化成有害的型態。低密度膽固醇一旦被氧化,就像奶油沒放進冰箱一樣,會變成壞的物質阻塞動脈。 富含抗氧化類食物:如番茄、紅石榴、花青素、蝦青素等高效抗氧化類食物,通過抗氧化提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清除甘油三酯,防止動脈硬化。
  • 營養產品調理的建議
    3 倍用量: 維生素C 小麥胚芽油 卵磷脂 2 倍用量: 深海魚油 螺旋藻片 1 倍用量: 蛋白質粉 蜂膠 卵磷脂:具有乳化分解油脂作用,降低血液黏度,減少過氧化脂質在血管壁得沉積,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消散。 蛋白質粉: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蜂膠:降低血糖的濃度,雙向調節血壓;抑制多種病菌和癌細胞,延年益壽。 螺旋藻:降低人體所含的膽固醇量,調節血脂,改變酸性體質。 聖海多烯魚油與深海魚油:其中所含的 EPA和DHA能夠調節血脂,清理血栓,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預防血液凝塊。 小麥胚芽油(倍健天然維生素E):對抗體內的自由基,減少過氧化脂質的產生,參與動脈血管壁內膜的生長與修補。 維生素C:幫助分解甘油三酯,將膽固醇轉變為膽酸,清除自由基。
bottom of page